大海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建造盛唐 > 第二十五章 献宝

第二十五章 献宝

    贞观二十二年,春闱。

    科举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制度之一。

    随着朝廷对于科举的重视,科举入仕,成为天子门生已经成为了天下学子津津乐道的话题。

    尤其是第一批天子门生,他们得到了李治的重用,成为了年轻一辈的核心成员。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上任状元裴行俭,短短的一年时间,已经提拔为库部主事,年不满三旬,已经是政坛上的新星了。

    就凭李治对于裴行俭表现出来的器重,只要不出什么大问题,一但新皇继位,那他就是巩固新皇的权势的基石,封侯拜相都有可能。

    其余如解彦杰、蓬庆宁等,最小也是地方县官,得到了重用。

    一时间“天子门生跃龙门”一说,在士林广为流传。

    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只要考科举入殿试,立刻如鲤鱼跃上了龙门,身价倍长。

    习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这种诱惑,谁能拒绝的了?

    故而全新的一期科举,引起了广大士林人氏的重视。

    以往他们需要走关系,拜门庭,不断的打磨证明自己的能力,方才有可能得到举荐的机会。

    现在只要考出好成绩,就能直接见天颜,得到器重。

    即便是世家大佬面对这种趋势,亦坐不住了。他们明显的察觉到朝廷对于入仕标准有了明显的提高,科举取士的比重,日新月异。

    世族大家能够存活千年,自有过人之处。

    他们守旧,但绝非迂腐不化。

    时代进步,他们也会跟着改变,开始安排门中优秀后辈尝试科举入仕。

    故而原本就英杰齐聚的长安,汇聚了天下士子。

    太极宫。

    李世民双手捧着杯茶水,轻轻吹开上面的浮叶,小小的茗了口,感受手心里传来的热气,身上的寒意都去了大半。

    冬天已经过去了,关中大地开始回暖。

    但李世民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征伐高句丽时,冻伤了手脚,抗寒能力大减,天气一潮湿,转凉就有种骨子里的寒冷。

    自李元瑷托人送茶叶入京,李世民就爱上这种感觉了。

    尤其是冬季,以他现在的身子酒不能多喝,姜汤喝多了不舒服,这暖茶却没有这些弊端,可以一杯杯的下肚,对于身体并无害处,反而有益于身体。

    用他的话来说,这一个冬天,全靠这茶水顶过来了。

    “父皇!”

    李治大步入内,手里还捧着一坨厚重的,类似衣服的物件。

    李世民眼睛一亮,说道:“十六又送好东西来了?”

    除了他手中的茶,李元瑷送来的还有煤油灯。

    这个时代的油灯,大多是动物油跟植物油,照明亮度并不好。

    煤油灯的亮度以及燃烧方式和数倍于蜡烛以及动植物油灯,瞬间让皇宫的夜晚不在昏暗。

    但因石油开采的问题,煤油并不能推广,所有货源只存于李元瑷之手。

    仅限于李世民、李治以及如长孙无忌、房玄龄这样得帝王、太子赏赐的心腹大臣手上,故而并未引起轰动。

    但李世民用的极为舒适,生活质量提高不少。

    李治颔首道:“十六叔给父皇送来了棉衣,说是保暖奇物,父皇可以试一试。”

    李世民霍然大动,说道:“快快呈上来。”

    江南的改革关乎大唐未来,对于李元瑷在江南的所作所为,李世民并不是很满意,尽管他知道自己这个弟弟干得不错,可没有给他耳目一新的感觉。

    李元瑷现在的成绩,换做其他贤臣一样能够做到,并没有特别稀奇的地方。

    这并不符合他对李元瑷的期待。

    当然他很清楚,有些东西是一时半刻见不到效果的,可是自己的身体并未因静心休养而好转,反而愈发不济,难免有些焦急。

    谁不惧死?

    江南因自己多年征战而穷苦败坏,是贞观盛世里政治上的一处污点,也是一块心病,能够在离世前,看到江南的变化,那就再好没有了。

    棉花是李元瑷入江南,最收人诟病的举动。

    他将弃粮食改种棉花,在盛产粮食的江南沃土上种植无用的观赏之物,早就引起了朝野议论。

    农耕民族,农耕才是根本。

    以至于时不时便有人上书弹劾,直到最近才消停一些。

    至于消停地位原因,李世民心底门清。

    自己的儿子跟自己终究是有差别的。

    李世民重视谏官,擅于纳谏,且不以言论获罪。哪怕你说的天方夜谭,如状告李靖谋反,他也不会怪罪,最多就是当个笑话听。

    李治不一样,他倒不是不能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