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末黑太子 > 第239章:争议老王

第239章:争议老王



    你好不容易站起来,接着挥舞拳头,然后裤裆又被踹了一脚。

    周而复始,等到裤裆被连踹五脚,却还能站起来向对手叫嚣的,只有傻缺!

    关宁锦防线不能自己移动,想要歼敌就必须让敌人主动过来。

    敌人不过来,那么这条防线存在的价值比一两银子高不了多少。

    退一步说,皇太鸡真的就率十五万大军过来了,告诉明廷,老子今天就要单吃你宁锦二城,甩锅爹敢派人出战么?

    出战的结果就是被辫子全歼,不出战,人家就有这个实力单吃你二城,就特么让你来个哑巴吃黄连,而且吃的是特么“双黄连”!

    幺鸡看过山海关的地图,认为老王头当年建议将防线从海边延伸到北面的欢喜岭是非常正确的。

    配备三四百门各型火炮,加上五万守军,在关前挖上四五条又宽又深的壕沟,这样山海关本身就算是固若金汤了。

    如果还有余钱,可以在关前修建几座要塞,将山海关及周边地区变成一个要塞群,届时辫子用十万人马来填坑都不够。

    在这之后,将宁远与锦州这两座孤岛作为鱼饵,尽可能地勾引皇太鸡上钩,能耗多久,就耗多久,最好让他在明年开始围城。

    辫子用五万兵力围困二城,这就给关内减轻了不少压力,皇太鸡入关最多只能携带十万人马。

    如果入关的辫子再行分兵进攻的话,明军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抽冷子给辫子来那么一下子,吃掉一万人左右,也算是进地主之谊了。

    幺鸡对明军的野战能力一清二楚,更是对他们一点信心都没有,野战不被对面全歼,那就算是捡着了。

    在码出足够多的炮灰之前,就是要在关外采取龟缩战术,尽可能地跟皇太鸡拖时间,只要不死人不投降,啥招都可以使。

    事到如今,帝师力主修建关宁锦防线就像是一辆豪车。

    开吧,上路随时可能出事。

    不开,每时每刻都在烧钱。

    每年五百万两银子让某太子很是上火,用这笔钱能养活十万大军。

    老王头上任,也要给人家这个数,不能少于帝师,否则显得甩锅父子厚此薄彼。

    现在把蓟辽分割开,最多削减一百万两,给的太少的话,老王头也难以为继。

    辽西需要四百万两,蓟镇也要至少三百万两,宣大那边还得这个数,陕茜与之持平。

    光是防御北方便须一千三百万两,南边一年得七百万两。

    这么一算,光是军费,加上各地守军的开销,一年少说也得两千两百万两。

    转移灾珉与以工代赈都得花不少银子,岁入没有三千万两,某太子又得跟甩锅爹一样发愁。

    朝臣们不会发愁,户部尚书也是如此,他们愁也没用,除了将几句不咸不淡的废话,涉及到岁入,真是一点用也没有。

    内阁那俩就更别提了,首辅快成准岳父了,是个纯粹抱大腿的货。

    次辅倒是颇有才学,但对税收方面还是谨小慎微,以圣裁为主。

    朝廷的所有压力,都压在某太子一个人身上。

    幺鸡某些时候甚至在想,自己是不是找机会再穿回去……

    “诸位爱卿集思广益,本宫甚慰,可有结果?”

    老子在神游的时候,就听见一群蚊子在“嗡嗡嗡”,不喊停,你们就一直“嗡嗡嗡”。

    由于王在晋资格太老,加之有仙界刘伯温军师的神机妙算,似乎倒是不错。

    其他人对于太子提出的人选都保持缄默,兵部尚书冯元飙仗着自己与王在晋算是同辈,便出言道:“殿下,王在晋倒是履历甚佳,只是年纪尚大,前去辽东深恐不能久居其位。”

    要是太子中意此人,那么较于各方面都不错的傅宗龙,被挤下去的势必将是东林同仁汪乔年,冯元飙不愿见此状况,便只能挑王在晋的短板下手了。

    听到兵部尚书不认可太子的人选,这下朝臣们便都竖起了耳朵,打算近距离听听太子将如何怼翻这位忤逆圣意的老臣。

    幺鸡早就知道老冯头的小心思,也不点破,这时候没必要因小失大,和善地说:“本宫之前力排众议,任命年纪尚大的冯爱卿为兵部尚书,也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嘛,与如今重新启用王在晋有异曲同工之妙。冯爱卿若是觉得王在晋年老体衰,不能掌管边务,不若这样,待此人抵京后,本宫命其与爱卿比试一番,看谁米饭吃的多,看谁掰手腕力气大。爱卿与王在晋年纪相仿,也不算是谁以大欺小了。赢家前去辽西上任,输家留在京城做兵部尚书,此策如何呀?”

    薛国观努力保持严肃的神情,可是心里都乐开花了,这就是忤逆圣意的下场,哪怕是不吃蝗虫,太子都有办法收拾你。

    同僚们一个个也跟首辅大人的感觉差不多,都在等着看冯元飙的笑话。

    老冯头也是被太子噎得不轻,沉吟了一会儿方才回话:“事关边塞要员之事,殿下岂能犹如儿戏?”

    他其实跟王在晋相差不多,当着这么多的同僚的面,公然服老是不存在的,王在晋没再场,那就没这个顾及了。

    幺鸡依然不生气,乐呵呵地说:“是冯爱卿认为王在晋身体不行,这话可不是本宫所说,既然冯爱卿先行下了如此定论,那本宫就让王在晋与爱卿比试一番有何不可?此策不正是身体测试么?”

    比耍无赖,你可比杨士聪差远了。

    你要是真敢露胳膊挽袖子,本宫就让大家看看谁是我朝的第一大老饭桶!

    不管怎么说,太子能请王在晋重新出山,倒是给朝廷吃了一记定心丸。

    除了身体因素之外,单论能力与资历,王在晋在当下都是辽西总督的不二人选。

    在广宁之战以前,王在晋便身兼户部、工部、兵部的左侍郎,负责调集辽东所需的军需物资。

    熊廷弼因为丢失广宁获罪之后,王在晋又被晋升为兵部尚书,开始经略辽东。

    其整个仕途生涯经历了万历、泰昌、天启、甩锅四朝,可谓是正二八经的四朝元老。

    纵观老王头的履历,其在六部均担任过一二把手,对朝廷与辽东的状况是一清二楚。

    其战略便是要缩短本方补给线,节约相关资源,争取在朝廷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来抵挡辫子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