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水浒新秩序 > 第一百零一章 包袱

第一百零一章 包袱

君就有了上下其手的机会

    二是借鉴大宋“三舍法”的成功经验,

    起用宋籍福州人胡宗旦,在国学设立“七斋”。

    这一招其实是模仿“海东孔子”之称的崔冲私学“九斋”所设。

    正是自崔冲兴私学后,高丽私学日益兴盛,相对的,却是官学的衰落,

    进而是文化、政策解释权,由朝廷向私人过渡,

    这当然是身为国主的王俣不能容忍的。

    崔冲正是当今首相崔思诹的祖父,这一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非常妙,

    改革官学,设立“七斋”,自然让崔思诹无话可说。

    顺便说一下,崔氏崔冲一脉是高丽最富传奇色彩的家族。

    从崔冲开始,到崔思诹,三代皆为宰相,

    而这个传奇,在原本的历史位面,还再要持续三代人——整整六代为相!

    这可比汉末的袁氏“四世三公”还要传奇得多!

    崔氏家族如此煊赫,当然不可能是祖宗积德,家族代代都有冠绝群伦的顶尖人才之类的扯淡理由。

    这一现象,只能说明高丽的政治生态畸形,以及阶级固化到何等恐怖的程度。

    奋发有为,不愿只做守成之君的王俣,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不正常的政治生态继续下去。

    所以,其人才会改革,才会不遗余力地巩固君权,打压相权。

    而且,他也不会满足于文治,他还要有武功。

    王俣即位之初,就展现了极强的开疆扩土欲望。

    一方面,多次对辽国提出“归还”义州的申请。

    另一方面,又对在曷懒甸扩张的声女直人联盟采取攻势。

    尽管这一仗因为各种原因,最终功败垂成,但王俣并没有气馁。

    军队不行就组建“别武班”,武将缺乏就开设“武学”。

    高丽国学设“七斋”,前六斋教授儒家经典,第七斋却是武学。

    在国家最高学府设置武学,简直是对儒学先圣赤裸裸的侮辱!

    自乾统九年七月,曷懒甸之战结束,设置七斋以来,

    儒臣们就一直在反对,要求废除武学的呼声很高。

    但王俣意志坚定,在此事上始终不肯让步,

    不仅坚定武学的办学方针不动摇,

    还利用各种一切时机,巩固和深化改革。

    原本的儒学六斋定员为七十名,因为生源太多,争夺名额的事情时有发生。

    武学一斋名额仅有八个,还经常因为“合格生源不足”,而招不满!

    这自然是把控朝野权力的儒臣们搞的鬼,国主王俣自然不能容忍。

    征伐义州之战准备时间这么长,国内动员如此深入,

    王俣如何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就在四日前,高丽国主发布制令——

    欲要对国学学舍进行扩建。

    扩建后的儒学六斋定员削减为六十人,而将武学将增加到十七人。

    王俣强调:

    “文武两学,国家教化之根源。”

    “早降指挥,欲令两学,养育诸生,备将来将相之举。”

    “而有司各执并论,未有定议,宜速奏定施行。”

    王俣此举,自然激起儒臣的强烈抗议。

    前方军队在打契丹人,后方朝堂还打“自己人”,

    高丽朝堂这段时间忙得是不亦乐乎。

    高丽平章事崔弘嗣写信西北面兵马副使崔弘宰,说的就是这事。

    崔氏在高丽是顶级豪族,两崔和首相崔思诹本是同宗,但不同脉。

    崔弘嗣是个典型的官场两头草,并没有什么不可动摇的政治立场。

    其人在信中,除了一堆询问弟弟近况的没营养废话外,

    就是再提国学武斋之争,

    询问在前线带兵的崔弘宰——此战到底有多大胜算?

    假如能够打赢,崔平章自然要坚定地站在国主一边,

    如果打不赢,那就赶紧劝陛下三思。

    高丽西北面兵马副使崔弘宰放下郑思吉的战报,只觉得心很累。

    到现在为止,连同舟社和义州的兵马究竟有多少,都没搞清楚,

    朝堂诸公却已经急不可耐的要从这一战的胜负中,寻找另一场战争胜负的筹码。

    还没开始,就背上了这么沉重的包袱。

    这一战,还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