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耻 > 第一百二十节 捷报(3)

第一百二十节 捷报(3)

给公主解闷。因此更多的是一些见闻和心情感受。

    公主也将自己写的一些信件,交给侯东,让他带给李慢侯。

    做完这些之后,侯东开始在杭州城里掀起一股送礼热潮,给一些当朝权贵都送礼,礼物不重,只是表达一个心意。其中主要是给范宗尹送了一整套女真铁浮屠战甲,连人带马都有,用木马、木人架起来,当一个摆件不错。这种东西,李慢侯在扬州缴获了很多,毕竟打死了两千多个铁浮屠兵,许多铁甲被炸烂了,也有一部分完好无损,人完全是被震死的,马甲还能用,人甲则找不到合适的人穿,倒是给了赵立几百套,赵立手下有一批山东大汉,李慢侯手下的山东大汉,主要是轻骑兵,重骑反而更多是浙兵。

    攒了一套给范宗尹做见面礼,礼物很特殊,比价值更高。最重要的,是向范宗尹表达一种亲近的态度。除了范宗尹,给其他文官可一个都没送,还送了一些礼物给各个武将,比如给张俊送了几颗东海珍珠,给刘光世送了几张女真强弓,给杨沂中送了五匹女真战马。

    这些都是缴获,包括几颗东珠,都是从女真军官的帽子上扣下来的。送这些人礼物,李慢侯也是打听过的。

    范宗尹这个人很奇怪,最近卷入了一起权力风波中,而且跟皇帝卯上了。范宗尹目前正得势,因为随着赵鼎和吕颐浩内斗的两败俱伤,双双离开中枢,范宗尹借设立藩镇之策,成为唯一的宰相,而且是宋朝最年轻的宰相,只有三十岁。之前最年轻的当属张浚,三十三岁为相。范宗尹打破了这个记录,也说明他的得宠程度。

    可这样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偏偏跟皇帝拧着来。他要求朝堂上讨论宋徽宗时期滥赏的问题,徽宗滥赏,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童贯封王就是其中的标志之一。但此举彻底得罪了一些武将,其中包括刘光世、韩世忠等人,目前凡是能提起名头的武将,基本上都在童贯手下当过差,包括刚刚在和尚原打败金军的吴阶兄弟。童贯手下能带出这么多能打的军人说明一个问题,未必是童贯慧眼识人,而是童贯能激发西军将领的士气,除他之外,包括李纲这样的文官,都用不好西军,这也是一个奇事。

    一方面范宗尹鼓动朝堂声讨宋徽宗滥赏故事,另一方面他还跟辛企宗、辛道宗兄弟过从甚密,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宰相拉拢武将,还是赵构很信任的武将,说他笨吧,三十岁高居宰相之职,笨不到哪儿去,说他聪明吧,如此疯狂的挑起朝堂争斗,还结交武将,引起皇帝猜忌,又在大乱之时,开罪武将集团,连根他过从甚密的辛道宗兄弟都不高兴,因为两兄弟也曾在童贯手下做过事。

    这件事闹到最后,范宗尹跟武将集团针锋相对,朝臣两边站队,最后皇帝站在武将集团一边。借口说“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夫,可日下寝罢”,不想把罪过归罪于他爹,也不想让士大夫怨恨他,请范宗尹暂且放下议论这件事。

    结果范宗尹不听,偏要在这件事上辨个黑白。

    这件事闹的很大,李慢侯在海州都听说了,他不认为范宗尹是个蠢货,敢将好友,武将和皇帝一起开罪。他认为归根结底这还是朝堂上主战、主和之分,谁让武将都主战呢,明明不能打,一个个调门喊得很高,而范宗尹是主和的。因此他想先压服主战派,借童贯这个已经被黑成碳的太监的恶名,把一众西军将领拉下马。皇帝支持武将,那就连皇帝一起压服,反正赵构看起来不是一个强势的皇帝,而范宗尹现在是唯一的宰相,文官之首,反对者都已经被驱逐出朝堂。

    历史上,在这件事上,皇帝不支持范宗尹,范宗尹以辞官相威胁,结果皇帝同意他辞官归隐,年纪轻轻就淡出了朝堂,下放到温州做知州去。最终导致秦桧上位,成为宰相。

    李慢侯在这种形势下,适逢其会打了一场大胜仗,接着还表露出他主和的态度。又给范宗尹送了礼,情况很明显,就是在告诉范宗尹,自己要跟他结盟。当然范宗尹可能会认为这是李慢侯在攀附他。

    他怎么想,李慢侯无所谓,他只是需要一个在朝堂上能帮他说的上话的人。范宗尹实在是最合适的人选,设立藩镇是范宗尹的政见,李慢侯是藩镇,藩镇强,范宗尹地位就稳,两人的利益已经绑在一块了。

    至于主和,李慢侯是主和的,但他只是希望争取时间。时间对一个稳定的政权更有利,金国靠的是一股初兴之势,这股势头很难持久。就在最近,金兵开始出现溃逃现象,哪怕是一些杂牌女真,以前也没有溃逃。李慢侯还听说过一些奇闻,就在立刘豫做伪齐皇帝之后,女真人中竟然出现了逃避战争而装死的猛安。

    就金国那种混乱的政体,如果不趁着阿骨打时代留下的一批精兵猛将扫平天下,过个一二十年,那些趴在汉人身上吸血为生的女真猛安谋克们,恐怕连箭都不会射。

    因此李慢侯的主和,是阶段性的,是积攒力量,稳定形势,谋定后动。暂时,他跟范宗尹的意见一致。

    不但让侯东向皇帝表明自己的态度,侯东求见范宗尹的时候,也陈述这种观点。希望可以让范宗尹在朝堂斗争中不要死的那么惨。

    至于说范宗尹反败为胜,那是不可能的。范宗尹少年得志,有些不知道天高地厚,赵构可没疯,虽然赵构比范宗尹还年轻,但经历这么多惨事之后,他没崩溃,早就锻炼出城府。他不可能为了范宗尹,收回那些加在武将身上的封赏。他不敢同时得罪刘光世、吴阶兄弟、辛启宗兄弟这些西军将领。

    最后的结果,如果范宗尹明白事理一些,就会暂罢这件事,赵构也不会同意他离开,肯定会留他。他在朝堂里,会继续支持江北藩镇化。

    意思只能带到,范宗尹能玩到什么程度,就看他是否能最快成长起来。李慢侯还让侯东向范宗尹传达他对郭仲威的不满,提出两个设想,一个是把郭仲威调到徐泗,让他去收复徐州,一个是把他撤了,这人在真扬地区为非作歹,天怒人怨。

    侯东很忙,他不敢多停留,因为那五千精骑,必须尽快北上,像他们匆忙南下一样,尽快赶往前线,已经八月,金兵随时可能南下,假如今年还南下的话。如果南下,楚州、海州肯定是重中之重,他们不可能看着江淮宋军对他们发起一波夏季攻势之后,不还以一个冬季攻势,不然还被人视作示弱,这对于一个军事政权来说,是很危险的。

    只是李慢侯真的想错了,这个秋天,金军还真的就没有南下。